第(1/3)页 道试在大虞科贡抡才中,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,每三年举行一次,各道所辖府县的学子,凡是通过府试者均可参加,除却一些特殊原因所致,大虞十六道皆如期开科,每次道试的召开,对大虞十六道学子而言,都是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较量!! 对于那些年轻学子来讲,一次没有考过道试,尚可待三年后再战,毕竟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。 可对那些年过而立、屡试不第的来讲,这心态就完全不同了,所以在各道所开道试前会看到形形色.色的人。 有意气风发者。 有沉默寡言者。 有麻木迟钝者。 有神经兮兮者。 这能见到的太多了。 人与人是不同的,有的生来富贵,有的出身寒微,当然最多的是介于两者间的,这也就使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。 之所以道试是一道坎,因为在这一层次高中,还有科贡,唯有在此脱颖而出,方能彻底改变命运。 而从正统四年起,科贡就变了性质,在原有的一场考试下,形成了会试、殿试两场考试了。 能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,会被授予新科进士称谓,在通过金殿传胪、新科游城后,便有了天子门生的殊荣,这不知叫多少学子神往。 可与之相对的,也在民间又另一种声音。 这的确是增加了抡才的含金量,使得中枢能够遴选出一批良才,但这也增加了考试的难度。 毕竟按先前的,只要通过科贡就跻身仕途了,可现在呢,通过了会试,还要进行殿试,这意味着多了一重淘汰的风险。 尽管说在正统四年后,中枢一些有司允许通过会试,却没有中榜殿试的学子,可以在通过考试后,入职所在底层官吏,可有殿试高中后的种种光辉,使得这条路显得黯淡许多。 世人眼中只见状元、榜眼、探花郎,还有被概括的新科进士,谁又记得落第的会试学子? 故而在这次的道试召开前,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一些舆情。 “这场雨下的不是时候啊。” 京畿道刺史府。 窗外雨声淅沥,檐水如泪垂落,刺史宋纪眉头微蹙,看着窗外的雨势,轻叹一声道:“要是持续几日,等到道试召开,大批学子进贡院参考,难免会出现染伤寒者,万一出现了时疫就不好了。” 第(1/3)页